這次也不能免俗的臭長前言是這樣的,基於我默默地在心中立下今年每個月發一篇文的flag,但梗圖第四篇實在擠不出來,三月的人生中又沒有發生什麼特別值得動筆的事,所以也只好發連續第三篇讀書心得啦。
而且說是每個月一篇但一不小心就四月了XDDD
原本要如期上映的也不是這本,是語風之靈第二集心得,然而在看完第一集之後我從吐槽模式切換成追劇模式 (詳情請見第一集心得),不小心低估了自己在追劇模式時囫圇吞棗的程度,當時又突然很忙,所以匆促寫下的筆記心得根本沒什麼時間整理……那份心得草稿的資訊量若是真的要發文連我都覺得有點敷衍,於是在家看完了已經吃灰塵好久的《喜鵲謀殺案》之後,發覺似乎有一些心得可講,於是拿起鍵盤。
至於為什麼會買這本又讓它吃灰,這部分也有幾句話可講。
在我還沒有手機的青少年時代,每年過年時回爺奶家都沒事可做 (因為我家親戚很少)。所以從小就是書蟲的我培養出一個慣例:過年前幾天會去書店買本小說帶去爺奶家讀。後來有了手機,也還是會預支壓歲錢買個一兩本因為我早就說過的翻譯小說越來越貴,一直到這兩年爺奶相繼過世不用返鄉,我仍然習慣性地在過年前去了書店,挑了這本。
在這個部落格應該沒有說過,但我算是蠻喜歡推理小說的。家裡一直有福爾摩斯全集,書架上的、圖書館裡看過的書中,推理也佔了不小的比例。
所以看到這本《喜鵲謀殺案》在打折的時候,我大概就知道我會買它:
推理小說,而且是得獎的推理小說,而且是本格派——再加上書腰上寫著喜歡老派推理小說的人會很愛。
Shut up and take my money.
好啦,現在終於可以進入心得部份了(歡呼)。
深知推理小說不能被暴雷的原理,先提供無雷版心得給大家。
我得說作者不愧是出過超多本的知名作家兼劇作家,文筆確實非常流暢,即使看得出有刻意致敬老派推理小說的筆法,仍然讓人想要一口氣把它讀完。
至於故事本身也不負我望。確實能緊緊抓住讀者的心,但我得說這本雖然算是本格推理,但它不是像金田一之類那種作案手法複雜到不行的推理小說(好吧這可能也算暴雷),我覺得如果你是喜歡複雜詭計、推翻各種不在場證明的那型推理小說,可能不會太享受這本。
而且雖然說是本格推理,但有個小問題出在,出版社漏掉了一部份的英文原文XD,所以如果你是喜歡邊看邊自行推理的讀者應該不太可能先一步推理出來。
整體而言我的閱讀體驗是優秀的,應該可以預訂年度前十名推薦的名單,我也已經推薦給身旁愛看推理小說的家人們。真的要說我認為有什麼可惜之處,其一應該是這本跟一些非系列作推理小說一樣,沒有什麼特別討喜或有魅力的角色,所以謎底解開之後很難想到要重看它,但這也算是推理小說的常見問題就是。
最後我的評價是,《喜鵲謀殺案》算是近年推理小說裡很優秀的,但是離成為經典似乎還有一點距離——但這點不暴雷是很難細說的,所以無雷心得就到這裡吧。
以下不防雷,請做好準備
整個故事可以分成兩部分,一個是《喜鵲謀殺案》本身,另一部分則是寫出喜鵲謀殺案的推理作家之死。
而雙層解謎、書與現實互相呼應的部分是全書最大的亮點,我也非常喜歡這個安排,不過我之所以這麼享受,其實要歸功於我自己耍笨——翻開這本書時我以為前面幾頁是推薦序什麼的,所以直接從喜鵲謀殺案的本篇翻起,導致後半段進入現實世界時受到不小的震撼XDDD,直到從頭翻起才發現是我的問題,人家根本就有把收到原稿的劇情寫在開頭啊 (作者:怪我?)
《喜鵲謀殺案》的故事本身發生在60年代的英國鄉下,算是本格推理重災區,偵探本人是一名曾待過集中營、有希臘猶太血統,並且故事開始不久我們就已得知他來日無多的中老年男人,而故事外的推理則發生在現代的英國,偵探的角色則換成了負責這位作者的出版社女性編輯。我得說作者的筆力真的很優秀,這兩個場景截然不同的片段都駕馭得很好,小說的部分確實很有阿嘉莎那種年代的推理小說的味道,現代的部分節奏則較輕快,不時出現讓人會心一笑的細節 (像是作者談Netflix版權的片段)。
現在說說我覺得比較可惜的一些部份。
我覺得作家之死的謎底有一點太簡單,尤其是兇手為什麼要把原稿的結尾拿走的這個動機,感覺偵探能猜到真的有點太扯,雖然作者用大量的細節與資訊堆砌讓這個猜測不致於空洞,但終究不是基於明確事證的推理,如果你是喜歡那種嚴謹、邏輯縝密的解謎過程的讀者,或許會有點錯愕吧?這樣說來,或許本書也不能算是最本格的那種推理?
還有除了嫌疑犯很多這個共同點之外,兩個故事好像有點缺乏更深一層的連結 (同樣是分成兩個世界且相互映照的作品,我想到謀殺愛麗絲,但這本的兩個世界連結就更緊密),最後會發現故事和現實相似的部分確實都是巧合,讓這本書多了點現實感,少了一點……嗯,宿命的安排?(字彙量不足)。
儘管前面說過我不特別喜歡這種透過推測而不是物證直接跟兇手對質(雖然不是一對一)的解謎手法,不過謀殺小說部分的謎底我算是蠻喜歡的。整體來說收得相當完整,也有給我恍然大悟的感覺,尤其是最後可以發現,當然書中沒有提到,但書名其實呼應了只有爵士一人是遭到謀殺的 (magpie拆成兩半就是爵士的姓名開頭)。雖然不是要炫耀,女管家的死是意外這點我在結尾前就隱約有預感了,畢竟那個狀況下要能計算到女管家會絆倒,以那個年代來說有點太困難。
至於現代部分,我就覺得兇手的動機有點……詭異?事實上是出版社老闆,也就是女主角上司,因為得知作家實際上從一開始就厭惡這個偵探(沒錯,跟柯南道爾一樣),也因此和他前妻離婚,更因此在書名埋了藏頭的字謎,要在完結篇出版之後讓大家知道他多討厭這個系列,而出版社老闆擔心這個謎題被人發現之後就沒人要買,所以率先讓作家永遠閉嘴。
……我首先想吐槽的是,作家自己家裡剛好有個沒有護欄的高塔是有點太扯了XD。還有作家的同性關係,好像單純是用來混淆線索的,就只是增加了一些嫌疑犯而已,讀的時候沒有感覺很必要。
此外最後真相被揭露是出版社老闆謀殺作家之後,反而書賣得超級好,這點實在蠻諷刺的,確實這個年代很多人都是衝著作者或書本身的話題度而去買書的,出版社的行銷也因此越來越怪,這點我很有感(嘆氣)。
總結來說,這是一本令人滿意的推理小說。兩層故事的敘述手法非常有意思,兩邊的推理都算是水準之上,儘管我對於兇手(們)的動機有些意見,但我認為算是值得一讀。
書的最後,現代篇正式完結後才放出喜鵲謀殺案真正的結局給大家看。謎底算是收得讓人滿意,但編輯調查出的真相,也就是作家從頭到尾都厭惡這個偵探,卻也為結局蒙上一層陰影。這或許是我沒辦法給這本書滿分(咦什麼時候有評分制度了)的原因之一,我看得很流暢也很愉快,但好像少了一點真正觸動我內心的要素,說是爽感也行,說是深度也好,不過這真的純屬吹毛求疵啦。